财政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3年间财政安排2.45万亿生态环保支出 国家绿色发

12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6~2018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规模累计安排亿元,年均增长14.8%,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6.4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3.7%提高到4.2%。其中,中央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累计安排亿元,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难点,资金分配向治理任务重点区域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绩效突出重点地区倾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报告还提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更多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尽早注册挂牌。

污染防治支出占比最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财政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显示,从支出方向看,财政生态环保资金主要聚焦在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林草生态建设等方面。

《调研报告》指出,分科目看,2018年,污染防治、林业和草原、能源节约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支出占比分别为26.5%、21.0%、7.0%、6.7%。

为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报告显示,2016~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74亿元,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支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与此同时,还安排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579亿元,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支持钢铁、煤炭去产能,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24亿元,用于重点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构建包括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等在内的支持政策体系。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9.3%,“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2%;二氧化硫浓度同比下降22.2%,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下降6.5%,一氧化碳浓度同比下降11.8%。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发生重度污染1899天次,同比减少412天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峰值浓度、污染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明显降低。

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压力加大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报告也显示,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加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力实施减税降费,各级财政收入持续放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可用财力有限与生态环保资金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调研报告》也指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普遍反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历史欠账较多、治理任务较重,可用财力有限与生态环保投入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突出。

例如,中央财政2019年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保护修复两个专项安排142亿元,与相关部门测算的每年589亿元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云南省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滇池治理,但因资金筹措困难,目前投资仅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31.4%;内蒙古仅“一湖两海”治理项目资金缺口就达29亿元。

《调研报告》显示,部分中西部地区反映,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既要落实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又要解决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问题,加大生态环保支出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通过不同形式举借债务来筹集资金。

宁夏石嘴山市受中央资源枯竭城市政策退坡及到期等影响,地方财政可用财力逐年减少,由2013年的31.92亿元降至2018年的17.1亿元,财政统筹用于生态环保投入的能力十分有限。

除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加大,报告还指出,还存在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有待加强等困难与挑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成重中之重

针对财政收支矛盾,报告提出,要优化支出结构,将生态环保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确保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污染防治任务相适应。

与此同时,要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难点,让资金分配向治理任务重点区域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绩效突出重点地区倾斜,引导地方安排使用资金,提升分配精准度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强调,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为主战场;流域治理突出系统性,资金向大江大河源头地倾斜,突出保护优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