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扩需求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欧美国家为应对高通胀,货币政策出现转向,进入加息收缩新阶段。我国面临国际流动性紧缩的外部环境,资本流出增多,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出口需求减少,对我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形成较大挑战。对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需求不足,有必要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找到重点和突破口精准发力,刺激投资和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推动力。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不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侧重点、时效、力度也不同,要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涂永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应当创新、用活政策工具,全方位引导、刺激社会需求,确保我国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相互匹配、相互平衡、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劲和动力,更有底气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内外部冲击。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上半年受到疫情多点散发、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联储急速加息、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上升等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仅3.5%,稳增长亟待解决需求不足、增长预期偏弱问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由于二者的工具、传导机制不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侧重点、时效、力度也不同,要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加强二者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在国际资本流出时要在货币总量上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为我国扩大投资、维持正常生产和消费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刺激作用,但是对于需求内部的结构调整效力偏弱,因此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制定差别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金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让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避免资金在资本市场空转或炒作房地产市场。目前一些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较高,增加企业贷款离不开财政政策支持,政府还应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尤其是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扩大贷款担保、贴息,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更好发挥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
上半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从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需求不足的重点领域是居民消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这就要求财政政策有的放矢,侧重于适当扩大财政支出,畅通政策渠道,增强刺激需求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储蓄率相对欧美国家较高,刺激消费收效不明显,增加投资是短期内扩大需求最有效的路径。由于增长预期偏弱、民间投资不振,增加政府投资是当前增加投资的可靠方式。
对此,有必要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的积极性,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有效扩大地方政府长期投资。一方面,通过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增加新基建、绿色产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快速补短板、强弱项,夯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发挥投资扩大再生产的乘数效应,拓展新的投资空间,改善市场主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