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学评论 |《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线上教育的

  每一代青少年成长都有各自的时代背景,现在的小朋友与之前的青少年一样,都会经历婴幼探索期、躁动的青春期,他们会有困惑焦虑,也要面对各种机遇、诱惑和挑战。只是,他们和之前的儿童相比有一个最大不同——数字时代的住民。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贵阳妈妈巧萤在文章中提出了“线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线上学习和线下教育如何相辅相成?”等问题,她的思考是,“我认为线上教育不是取代线下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学会用这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协助妈妈爸爸理解孩子、认识孩子,协助家庭成长。”书中作者有十几位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她们行文质朴流畅生动,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跃然纸上。她们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尊敬和感激,更让人感动。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教育研究者,也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农村妈妈,这些妈妈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妈妈更多参与儿童的教育。那么爸爸们去哪儿了?

  这位妈妈的结论是,“不可否认,混合教育的方式(线上+线下)是必然趋势,但就目前的技术和环境来说,在线学习作为辅助还可以接受,作为主要的授课手段,还是算了吧!”

  大规模在线教育是疫情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线教育只能是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的配角,就像“快餐”不能取代“正餐”的位置。但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积极迎接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虚拟生活、虚拟空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这是技术驱动下的趋势。

  儿童成长,父母理应共同肩负责任。爸爸和妈妈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关注重点,会让儿童的成长营养更均衡。中国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普遍缺位现象由来已久,社会环境、经济压力、传统观念,有很多各个角度的解读,各方人士也都提出过多种解决之道。当中国从独生子女时代进入三孩时代,爸爸在陪伴和呵护儿童成长承担中的责任分量应该越来越重。

  于是,征文启动,希望征集100位来自不同地区、学历、收入和职业背景,家有在不同教育学段孩子的妈妈们,共同就什么是有效的在线教育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和讨论。《网课学习,是一次超越的机会,也是一场母子间的斗智斗勇》《如果可以不会选网课》《北京一年级小豆包在线学习记》《争取做一个开朗豁达的母亲》《应该开发适合熊孩子的网络课程》……单看这些标题,就能看出这些妈妈们在疫情期间的酸甜苦辣,记录本身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原生态记录特殊时期在一个家庭中,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的作息生活、课内外收获,当然还有24小时亲子亲密以及不可避免的冲突,这既是教育记录,也是中国家庭疫情生活记录。

  这本书的雏形源于一次“闺蜜式吐槽”。2020年4月,在北京第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暂缓后,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财政所)举行了第一次线上例会上,本书主编张眉跟同事分享并吐槽了家里的孩子们参加在线教育的情况。她的同事田志磊表示这样的观察“比很多学术文章有价值得多”,建议写下来。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群好妈妈,她们不仅记录,还在思考,思考何为更好的教育。她们对在线教育提出的建议,是最直接、最接地气,也是最有针对性的。

  她在自己的教学中用了这些好方法,“原本课堂里默默无闻的孩子,也会积极提问。有时他们甚至都不舍得下课,一定要和我谈谈学习、聊聊疫情期间发生的事。网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这位妈妈很善于比喻,“‘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二者的关系就像‘正餐'和‘快餐'的关系,只有占据的比重恰当,才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线下教育'对孩子们的作用是‘雪中送炭',‘线上教育'的作用只能是‘锦上添花'。”

  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在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中增加网课比例。例如新加坡、加拿大等要求即使在常规教育状态下,也要安排网课,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等。新加坡在中小学生的每学期课程安排中,专门有几天时间是“home-based learning ”(在家学习)。

  《尝试与收获——陪伴在线学习的历程》是湖北省随州市一位中学生家长的作品,她记录了在家与孩子的种种博弈和妥协,先是欣喜于能够随时陪伴孩子,于是开始时事无巨细管到底,很快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冲突,既而反思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