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安徽财政的“方法论”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前三季度GDP近3.2万亿元、跻身全国前十,预计全年突破4万亿元;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美丽的巢湖之滨。人民网 王锐摄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2021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那么,“多点开花”恰如其分。成绩的取得,是6000多万江淮儿女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全省财政有力支撑的产物。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用好‘方法论',使好‘钱袋子'。”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时,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谷剑锋表示,通过减税负、增投入、提绩效、防风险等一系列举措,安徽财政充分发挥“加码”民生福祉、“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十四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方法论:高与低

岁末年初,长江安庆段水域,五六只江豚嬉戏水中。江豚喜独,偶尔也三俩结群,此番数只集聚,实属少见。“很久没见过江豚了,这次见到,说明这片水域的环境越来越好。”当地百姓说。

越来越好的不止是长江安庆段。这些年,放眼江淮大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改善的背后,是全省财政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积极投入。

近年来,江淮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图为安徽霍山。六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累计达139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同时,累计争取中央财政生态环保资金454亿元,年均增长10%。

“资金投入的‘提高',换来了污染物指标的‘降低'。”安徽省财政厅资源环境处负责人表示,在财政支持下,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34微克,同比下降10.5%,实现2017年以来的“四连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3.3%,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4%,无劣Ⅴ类断面,达到考核目标;长江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比例为90.0%,达到国家考核目标和省“三大一强”目标。

方法论:多与少

教室、保健室、体能馆等一应俱全;小朋友们或信手涂鸦、或学唱儿歌、或击打手鼓……每天,位于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物华苑小区的“带娃驿站”都充满欢声笑语。顾名思义,这里是一处托育机构。

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幼儿托育事业,多措并举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图为位于六安市金安区的一处幼儿园。金安区民生办供图

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问题,事关千家万户。2021年,安徽省把“幼儿托育”列入民生工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带娃驿站”应运而生。

由于场地是政府提供的,所以驿站的收费相对优惠。它的成立,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没空带娃”的痛点。开业之初,驿站就迎来了197名婴幼儿,眼下已增至257个。由此,足以见得市场需求的旺盛。

答好“民生答卷”,是安徽一以贯之的做法。

“过去一年,我们重点保障‘多',一般性支出‘少'。”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表示,全省通过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2021年,安徽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年,各级财政累计拨付1288亿元,助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多”一“少”之间,是群众日益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

方法论:远与近

去年9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竣工,这标志着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是安徽的“金字招牌”。

2021年9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竣工,这标志着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阮雪枫摄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近来,在一批“国字号”平台以及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的引领下,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下,十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不断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