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转向常态化:涉及哪些资金?谁将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中央财政拿出2万亿元资金驰援市县基层政府,惠企利民。但以前转移支付资金层层分解下拨,耗时较长,疫情当下为了快速给企业、困难群众纾困,国务院首次创新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快速拨付给市县基层财政,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支持“六稳”、“六保”效果明显。

目前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还只是一项临时应急性举措,但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研究将其上升为常态化机制,并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管。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从应急走向常态,将使得基层财政更快拿到中央财政资金,在资金管理和监管同步强化下,资金投向也更为精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宏观调控,而资金受益人能比之前更快拿到这笔“救命钱”。

应急举措常态化的背后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基层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缓解疫情冲击,纾困企业,中央出台了史上规模最大的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但这对基层政府来说意味着减收。在今年扶贫、民生、偿债等刚性支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基层政府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存在挑战,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运转艰难。

出于推动包括减税降费等规模性纾困政策迅速落地,以及保障基层正常运转的考虑,国务院通过创新设立直达机制,将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快速拨给市县基层政府。往年财政资金层层分解下达平均用时超过120天,而今年这笔资金预算指标仅7天就下达至基层。另外省级财政只能当“过路财神”,不得截留这笔资金。

这笔2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资金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新增的减税降费,由税务部门精准落实,通过财政减收来体现;另外1.7万亿元分配至基层市县,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帮扶困难企业、居民、保基层运转以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各地已将1.566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形成实际支出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

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实施仅5个月,但让一些人意外的是,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本是应对疫情冲击的一个应急性的过渡性机制,实践后资金拨付环节减少,资金使用效益有明显提高,更好地保障了基层财政运行,调控也更加精准,这符合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因此国务院将这一应急举措常态化。”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南昌市财政局局长万昱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将资金直达这一财政管理的创新举措用制度机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基层财政来说是保障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和优化。在建立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的“快速通道”、提高资金拨付效率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相关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有助于基层进一步用快、用准、用好财政资金,提高“六保”“六稳”等重点领域的保障水平。同时,在当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也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基层财政风险。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对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可纳入直达机制,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等及时足额兑现,更好支持保基层运转。

施正文表示,除了抗疫特别国债之外,今年已经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明年多数仍会纳入。未来将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的,明确具体分担比例的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的金额会超过1万亿元;其次是地方可以自由支配的涉及民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会相对较小。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采取直达机制资金以及参照直达机制监控管理的资金累计约为3.47万亿元。

一些基层政府披露的今年当地直达资金管理的具体转移支付类别,包括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城乡居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