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湖北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
经济实力:湖北省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了汽车、化工、冶金、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且具有较强的国内外竞争力,但部分产业仍面临产能过剩压力。湖北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以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17年,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仍位列第7位;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7.8%,增速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自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进一步提高,至2018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重为9.5:43.9:46.6。同期,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小幅回落,但仍是经济最主要增长动力,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为11.0%,同比下降2.1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至10.9%。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湖北省下辖各州市经济发展较不均衡,省会武汉市作为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工业体系完善且落户企业较为优质,维持绝对领先优势,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4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6.72%,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38万元,同比增长11.06%,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倍;作为省级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市和襄阳市在全省经济格局中也占有较为重要地位,但宜昌市主导化工产业受环保督查影响,2017年宜昌市经济增速降至全省末位,仅为2.4%,经济体量下滑至省内第三,为3857.17亿元,不过2018年前三季度已有一定恢复;襄阳市得益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经济保持稳步提升,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4.9亿元,增速为7.2%。其他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而言偏小,地区生产总值均未超过2000亿元。各州市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投资增长,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去化等因素影响,2017年除武汉市较上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外,湖北省大多州市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速仍集中在两位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较上年有所下滑,增速水平有所收窄,集中在10%至13%之间;各州市的进出口规模仍呈现武汉市一马当先,其余各市规模偏小的格局,且受益于外贸需求复苏以及商品结构优化,外贸业绩普遍有所回暖,各市增速普遍较2016年有不同程度提升。2018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普遍有所加快,但投资增速仍有下滑压力。
财政实力:2017年,得益于省内武汉等城市土地出让热度持续,湖北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加之中央对湖北省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上级补助收入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但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为一般,且公共预算平衡对上级补助依赖较大。2017年,湖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7.68%;同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248.32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上年回升1.5个百分点,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9位;同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高,2017年税收比率为69.20%,较上年提升0.76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中位于第19位,较上年下降1位。同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7.76%,较上年降低0.54个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636.6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1981.33亿元,占比处于75.15%的较优水平;当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8.95%,较上年略有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与经济发展格局对应,湖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化较为明显,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显著领先于其余各市,2017年达1402.93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1.01%;襄阳和宜昌排名次之,2017年分别为314.9亿元和242.1亿元,也是当年唯二负增长的地区,当年增速分别为-1.81%和-19.30%;其他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135亿元。2017年湖北省下辖各州市财政收入夯实,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有一定提高,均在60%以上。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仍普遍较低,2017年除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达到81.63%的较高水平外,其余州市均在53%以下。2018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