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立规矩”
财政资金怎么花,才能花得其所、用得安全?我省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立规矩”。10月27日下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发布。省财政厅、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参加发布。
《办法》凸显管理“新”意
《办法》共7章49条,包括“总则”“设立、调整和撤销”“使用和执行”“绩效管理和监督”“管理职责”“法律责任”和“附则”。《办法》是对2010年出台的省政府第63号令的全面修订,是近年来我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成果的法治固化,对于完善我省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依法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财政厅副厅长沈益锋表示,《办法》体现“放管服”改革方向。《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实行清单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专项。同时,适度下放项目审批权,赋予市县更大的资金自主权,市县可以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在完成约束性任务的前提下,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的基础上,结合本级资金安排情况,在同一财政事权内,将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将“放管服”要求落实到位。同时,创新支持发展方式。《办法》将“拨改投”“无偿转有偿”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财政改革经验予以条文固化,规定专项资金可以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逐步减少无偿补助,采取政府投资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
此外,落实信用管理要求。《办法》引入专项资金信用管理要求,通过信用审查、信用信息共享、强化失信惩戒等措施,提高专项资金信用管理水平。同时在法律责任中,明确中介机构出具不实报告的,在3年内不采信其对专项资金申报、评审、绩效管理等有关工作而出具的报告。
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路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为切入点,《办法》推动我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办法》从管理原则、设立专项时的绩效评估、重新申请设立时的专项绩效评价报告到专章规定绩效管理和监督,确立了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运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专项资金管理应当遵循依法设立、权责明确、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绩效优先、全程监督的原则。”省财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顾岳良举例说,《办法》第四条确立了专项资金管理必须遵循绩效优先的原则。同时,《办法》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的理念贯穿始终。
顾岳良表示,《办法》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为指引,结合近两年我省绩效管理经验做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未设置绩效目标或者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不安排预算;明确了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运行监控机制;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和完善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办法》对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
有“进”有“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放缓,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同时也一定程度存在财政资金沉淀、效益不高的情况,如何通过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设立与退出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此,省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朱力介绍说,《办法》明确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清单管理。省财政厅每年制定专项资金清单,报请省政府审定后,作为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重要依据。同时,强化了专项资金设立管理。《办法》明确了不得重复设立绩效目标相近或者资金用途类似的专项资金。申请设立专项资金,应当提供预算绩效目标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规定开展重大专项资金事前绩效评估。省财政厅应当会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进行论证。省财政厅可以通过组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对设立专项资金听取公众意见。专项资金明确执行期限不超过五年,期满后需要继续安排的,按照设立程序重新申请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