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思辨力培养的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以财政与税

思辨力即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要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可见,思辨力的获得和提升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财政与税收》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依据学情,立足教材,提炼思辨核心

1.认真分析学生,激发思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制造思辨的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个人的收入、消费以及税收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不利的是当前的高中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一直处于家庭的“关爱”之中,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在学习该课时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意识现象:一种是认为个人的收入与国家的收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乐于奉献,希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另一种是仅关注个人的收入,漠视国家财政的收入,尤其是在社会中偷税漏税现象的影响下,他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认知有偏差。这样的学情无疑是教师激发学生思辨兴趣的切入点。

2.深入研究教材,探寻思辨核心

尽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但其内容“规范化”、呈现“静态化”,往往对教学的开放性起到限制作用,而且教材文本所隐藏的智力价值和思维过程容易被忽略。因此,精研教材文本,深刻领悟各章节的内容、逻辑、思想、理念,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思维价值,从中准确提炼出思辨的核心,是开展思辨力教学的关键。

《财政与税收》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方式与途径,让学生感悟“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与途径”,从而提升对“国家财政与税收”的认知程度:无论于己于人,还是于国家和社会,每位公民都要为国家经济发展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感悟的内化与外化是思辨意识产生和实践的过程,是知识和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思辨能力得以展现的主要过程,为此,我们把这种感悟定位为本课思辨的核心内容。

二、设置活动情境,推动思辨体验与对话

教学情境、对话氛围和沟通机制是思辨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产生思辨效应的条件,教师要以三个要素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深度。

1.提供相互包容、互动对话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且具有激情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思辨的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这种课堂氛围,为学生展开思辨提供平台,让思辨活动既有个性主见,又有相互交流,不断推进思辨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邃性。

2.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碰撞的思辨情境

真实而亲切的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源于现实的情境创设,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深度碰撞中获得生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如针对合理履行公民纳税义务的问题,让学生充当老板的角色,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呈现一组关于企业纳税的正反典型材料,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发展与贡献以及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共生关系。学生因“移情”体验产生共鸣,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3.开展修正价值观的对话与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与自我、他人、教材、生活展开对话,并积极独立思考,在对话与反思的过程中映照自己、关照生活,逐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教师运用社会上人们对于纳税的三种观点——“市场决定个人收入,不该交那么多税”“偷税漏税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应该举报我”“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理应缴税”,将学生带入思辨情境并推动思辨进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结合课本知识辨析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逐一评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市场决定的个人收入存在极大程度上的不公平,而个人所得税正是国家为实现个人收入公平化的有效手段;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星等公众人物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辜负了国家和社会的信任。这样教学既有共识凝聚,又有求同存异;既有深度批判,又有深刻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