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财政人才投入机制的探讨以上海市市级
一、引 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我国三大基本战略之一。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提出具体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围绕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部、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纷纷设置了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人才投入资金。
在地方层面,各地均高度重视本地人才工作,建立人才战略规划体系,设立各类地方人才投入资金。近年来,武汉、成都、杭州、西安等部分城市升级人才投入政策,以人才奖励、购房折扣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财政投入力度。但人才投入问题不单是一个经费多少的问题,而是与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横向来看,人才投入政策常常涉及组织、人社、教育、科技等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容易出现重复投入和投入空白并存。从纵向来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信息沟通和约束激励不完善,导致政策难以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所以,只有从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有效投入不足、政策实施效果打折的症结,提升人才投入的绩效。本文以上海市财政人才投入现状为例,探索构建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绩效升级的财政人才投入长效机制。
二、市级财政人才投入成效
近年来,上海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2015年7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6年9月,上海市在该政策细化和突破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大力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力释放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大力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上海市通过不断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有效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助力人才优先战略。
(一)着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通过设立和推进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千人计划、人才发展资金等多项人才投入资金(见表1),不断提升人才投入资金资助力度和强度,人才规模、结构、质量进一步优化。一是持续推动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截至2015年底,上海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人才总量为476.39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85.13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职称的343.22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95.18万人。二是高层次人才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底,培养上海领军人才1186人,上海千人计划人才676人,首席技师1021人。领军人才中,已有17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50人入选中央“万人计划”。上海千人计划中,已有121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同时一批人才创办的企业被评选为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体系等(见表1)。
(二)坚持引进培养并举,持续优化人才支持政策
通过梳理整合人才资金,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办法,细化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规定。上海市财政人才投入逐步趋向三个特点:一是资金投入目标清晰。按照资金投入的用途目标,上海市财政人才投入大致分为人才培养类投入和人才引进类投入。其中,人才培养类投入坚持对本市存量人才的系统培养优化,建立和完善人才层级和能力提升制度,同时对部分高层次人才提供稳定保障支持。人才引进类投入以扩大本市增量人才为目标,吸引集聚人才到本市工作或创业。二是资助人才结构清晰。上海市注重打造立体培养结构,着力打造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实行梯次培养,针对同一行业内不同水平人才分别实施管理,同时建立下一级人才向上一级提升的晋升通道。三是资金资助方式清晰。上海市财政人才投入,特别是人才培养类投入多数采用“人才+项目”形式,以项目为载体确定培养周期和定期考核内容,以人才需要为主体确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要求,既重视人才发展路径引导,又重视给予人才一定的资金自主支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