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进路径研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财政收支矛盾的扩大,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绩效评价开始受到重视。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充分发挥财政的治理能力,绩效评价是重要一环。中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路径,对于今后中国财政绩效评价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研究起步较晚,多为总结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念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后加以运用。早期结合西方国家“3E”原则构建的评价体系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1世纪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3年起,财政部开始组织其他部门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11年4月财政部下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同年8月出台了《绩效评价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正式开始实践并推广。2014年《新预算法》中多次提到“财政绩效”,强调要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安排挂钩,财政绩效评价首次以法律形式受到规范。2018年《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重视,积极推进绩效预算改革。2020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项目绩效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一般性指导意见。

随后,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展开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并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从整体来看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新预算法》的出台首次将财政绩效提高到法律的层次,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信息化程度低

财政绩效评价需要大量数据支撑,信息化程度不高将为财政绩效评价带来许多障碍和问题。首先,评价信息获取困难、获取成本大。没有数据库的支撑,时间和人力成本消耗巨大且准确性难以保障。其次,评价效率低下。繁复的数据信息收集、处理、筛选、分析工作会导致评价工作时间增加、效率降低。最后,透明度低。低下的信息化程度致使评价结果披露不彻底,影响财政绩效评价公信力。

(二)审计特征明显

中国在财政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偏向于财务层面,即经济效益的多少。这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出财政绩效评价的监督作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内耗。分析原因,首先,各地政府进行实际绩效评估工作委托的第三方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其业务主体范围本就为审计。其次,中国目前实行的定量评价方法多注重分析资金使用合理性。最后,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多用于基层单位,较少涉及论证决策、管理制度,因此资金适用性指标占比重较大。

(三)评价主体有待规范

从整体上看中国评价主体仍以财政部门为主,第三方参与比例较小。而财政部门系统内评价显然缺乏公信力。分析原因,目前中国有能力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数量较少,难以推广;完成财政绩效评价需要综合的专业力量,仅凭某一第三方机构单一的专业层次难以满足要求;由于被评价主体包括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可能会受到干扰和牵制。

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进路径

(一)建立财政绩效评级信息系统

财政的绩效评价需要大数据支撑,是一项复杂程度大、所需数据准确性高的工作,因此,应分别就指标体系和绩效信息建立数据库以方便评价工作高效准确进行。同时,应建立信息查询和民众参与开放门户,使民众可以随时参与到绩效评价中去,增加评价透明程度以提高公信力和认同度。

(二)完善指标体系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目前对于财政绩效评价共性指标已有一些宏观层面的规划,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复杂性,且各地政府缺乏数据和经验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因此制定出的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较低。此外,由于项目间差异,需要评价主体对共性指标进行有目标性的筛选和添加。在没有数据库和经验支撑的情况下,指标的选取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主观性。然而,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因此,目前各地政府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是不可避免的。